刚进北大医院时,基大夫因为病重已住进了ICU,虽然没有荣幸得见先生一面,但是医院里到处流传的他的传说却一次次震撼着大家的心灵。他的为医、为学、为师、为人是一潭深不见底的清泉,是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后来基大夫仙逝,人们纷纷慨叹“华佗归位,上界再无顽疾矣”。除了扼腕叹息,更多的还有没能亲眼见先生一面,听他讲一节小课的遗憾。
最初与基大夫的老伴罗老师结缘,还是在半年前。当时医学部百年华诞征稿,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把基大夫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要到了基大夫家的电话号码,满心忐忑地拨过去,接电话的便是罗老师,说明了来访目的,老人便痛快地答应了采访请求。
买了一束百合和一些水果,敲开了基大夫家的门。罗老师亲切的笑容让我的局促和不安顿时烟消云散。采访进行得很顺利,罗老师也讲了很多关于基大夫的故事,还有关于他们俩的故事。
基大夫一生简朴,不讲究吃,不讲究穿,身上常穿的那件羽绒服是他80年代去美国前买的,脚上的皮鞋也穿了十多年了。这么多年来罗老师和基大夫一直住在医院宿舍几十平米的小房子里,即使后来孩子们给他买了300平米的大房子,她也从来没去住过。屋子很小,有些简陋,基大夫虽然去了,但他的书房仍被罗老师收拾得整整齐齐。罗老师的大儿子在天津,二儿子平时工作也很忙,如今只剩她一个人在本就狭小的家里进进出出,照顾她的,只有一个每天上午来的小时工帮忙洗衣做饭。罗老师82岁了,腿脚不是很灵便,血压又高,看了之后很是揪心,担心老人照顾不好自己,担心老人会孤独空虚。临走之前,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让罗老师有需要就打给我,一定力所能及帮上忙。
很欣喜的,深秋时节,北大医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的活动,我便第一时间报名去看望罗老师。我和王胤奎同学带着水果和北京小吃来到了罗老师家。聊天中,罗老师说自己家有点冷,从厨房透进来的冷风总往客厅灌,要是能有个遮挡就好了。一直想为老人做些事情的我们,立马就把这个任务揽下来,许诺罗老师一定会给她安个保暖的帘子。我们还注意到罗老师家的客厅窗户关不严实,也常常漏风,就打算买一大块塑料布将窗户封好,起到进一步的保暖作用。罗老师再三推托说不用麻烦,我们还是坚决地许诺一定会为老人把这些都装好。
寒风凛冽,我们在西四的诸多小店里寻觅了两个多钟头,不是觉得帘子太薄,就是尺寸不合适,最终还是找到了填满棉花的布帘,尺子一量,也刚刚好。买齐了安帘子的东西,我们便在周末再一次敲开了罗老师家的门。罗老师对我们的来访很是惊喜,一直在说:“麻烦你们了,麻烦你们了,我都没想到你们还真的把帘子买来了,真是很不好意思,你们这么忙这么辛苦的学习还总惦记着我……”我们一边应和着这是应该做的,也是发自内心地想为老人做些事,一边开始了手头的工作。王胤奎同学身高体壮,当仁不让成为了安帘子的主力。由于怕帘子太长,如果拖地的话老人踩上去会摔倒,我们精确测量了高度,确定了帘子的位置。虽然墙体太厚钉进去很困难,但是王胤奎同学却很坚持,在一次次地锤到手指之后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罗老师对帘子非常满意,厚厚的、长长的正好挡住过道的风。我们又用大块的塑料牢牢地封好了透风的窗,客厅的温度顿时升高了不少,走到厨房洗手时都能明显感觉温度的差异。罗老师连声的感谢和满意的笑容,让我们知道,老人是暖到了心坎里,而我们,也很心安。
基大夫为医学事业奉献了一生,我们真心实意想为他的家人奉献一点自己的绵薄之力。简单的举手之劳,却能给老人送去寒冬里的温暖,我们真的很欣慰;能为罗老师做点事情,能为逝去的基大夫做点事情,我们感到很荣幸!
(北大医院团委、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王胤奎、高国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