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8日晚6:30,由公共教学部团学联主办的一年一度的第六届“抗·辩”活动在逸夫楼报告厅209拉开了帷幕。医学人文研究院周程院长、赖立里教授、王太平教授以及北京大学医学部辩论队前领队辛闻坐镇现场担任评委。来自医学英语、公卫、护理、临床等专业的八位辩手就“人工智能能否取代职业医生”这一辩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观众也积极参与话题讨论,现场不时掌声雷动。
在赛前的暖场视频中,詹启敏院士提出大数据可以为医生诊治提供病例借鉴,同时强调了医学人文的重要性,指出医疗的基本模式是医生与病人的互动,医疗是有时治愈、经常关怀、永远安慰。这更加引发了现场观众的思考,人工智能能否取代职业医生?
在开篇立论中正方一辩指出,当今医疗资源不足,社会医疗压力大,人工智能可以给医生解压,让医生有更多的精力进行科研,技术化的流程可以由人工智能完成,其准确性和效率也远超人类。而反方一辩抓住医学人文的重要性这一点,认为人工智能没有情感反应,最佳的治疗方案少不了人文关怀,利用人工智能看似省人省时省力,却可能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随之带来的权责问题也无法得到妥善解决。
正方 一辩夏小倩、二辩李明月、三辩傅淼渟、四辩刘泽辰
反方 一辩李晟铭、二辩李雅慧、三辩张诗涵、四辩史可香
第一轮辩论中正方表示医生的误诊率高,而人工智能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缺点,反方则强调人工智能无法感受病人的情感,心理治疗是医疗的重要部分。在嘉宾点评环节中,周程院长给双方各提出了几点建议,赖老师提醒辩题中的模糊地带-----辩题中的“取代”是“部分取代”还是“完全取代”,同时提出了“人工智能能够取代中医吗?”的问题,极具启发性。
第二轮辩论中正方表示,只要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就不是问题。正方二辩举例美国某公司已研制出可以通过识别人脸面目微表情来辨别人类情感的机器人,反驳反方提出的人工智能无法感受病人情感。反方指出新药的研制,高精尖技术的开发仍需要医生,这是机器人无法取代的。在嘉宾总结环节,王太平老师表示:医疗最理想的状态是人工智能和职业医生的完美结合。辛闻同学也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表达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最后,周程院长进行了总结发言,提出这场辩论帮助医学生思考并解构现有的医生概念,并且提出时代在变,技术在进步,人机交互的未来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而身为医学生更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迎接和适应那种时代的到来。
舞台上,双方辩手针锋相对;舞台下,在场观众各抒己见;评委席,点评嘉宾真知灼见令人。正如最佳辩手、反方一辩所说:即使是大势所趋,讨论总是有意义的。抗辩的意义就在于发散思维,引起思考。
思考在路上,这一届抗·辩,圆满!下一次抗·辩,再会!
(撰稿人:张霜 修订人:陈珍珍 胡凤松)